太阳成集团tyc234cc源于1958年創辦的廣州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有65年辦學曆史。學院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廣東省文明單位等榮譽稱号。學院黨委2022年獲全國黨建工作标杆院系育創建單位,2018年獲廣東省新時代高校黨建雙創工作标杆院系立項,先後被授予廣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固本強基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号。學院已培養畢業生4萬餘人,現有在校生482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81人,碩士研究生1607人,本科生3041人。

目前,學院設有機械電子工程系、制造工程系、機械設計與包裝工程系、汽車工程系、工業工程系、測控技術系、智能制造與機器人研究所、可拓學與創新方法研究所、實驗中心和黨政辦公室。擁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機械專業學位博士點、機械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儀器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其中機械工程學科是廣東省“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廣東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B+;在2022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機械工程學科排名第20位,進入全國前10%;為學校工程學科進入全球ESI排名前0.4 ‰做出了重要貢獻。

學院秉承學校辦學發展理念,堅持“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根本任務,秉持“求真 求實 向新 向上院訓,弘厚德載物 博學笃行 惟實勵新 精進臻善的學院精神,以準國際學術前沿,建一流學科、育創新人才發展目标,加強與産業深度融合,優化産學研合作與協同創新辦學特色,搶抓和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建設的新機遇,努力打造學院發展黨建高地、學科高地、育人高地、人才高地、科創高地。

學院現有專職教師174人,其中教授66人、副教授68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89.7%,具有海外經曆教師比例59.4%擁有雙聘院士3人,院士有效候選人1人,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副院士1人;擁有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教育部高層次人才、國家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傑青、優青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18人次;擁有廣東省引進領軍人才、珠江學者、廣東省傑青、廣東省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等省級高層次人才19人次;擁有廣東省創新科研團隊4個,位列全省高校院系首位

學院科研平台優勢顯著,科研實力突出。現有省部共建精密電子制造技術與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性能工具全國重點實驗室(太阳成集团tyc234cc)、制造業物聯網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廣東3C電子産品制造裝備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智能檢測與制造物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計算機集成制造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微創手術器械設計與精密制造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海洋能源裝備先進制造技術重點實驗室,以及6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國家、省、市重點科研平台。近五年來,學院累計承擔科研項目1000餘項,到校科研經費達4億元;學院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獲得廣東省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6項,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2項;獲得中國專利銀獎1項、優秀獎4項,獲得廣東專利金獎4項、銀獎2項、優秀獎1項,獲得英國倫敦和日内瓦專利獎3項。

學院重視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現有6個本科專業,在2023年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獲得A+,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和智能制造工程專業獲得A,工業工程、車輛工程和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獲得B+。學院現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個,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個,通過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2;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一流課程4門,國家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1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4門,廣東省協同育人中心1個,承擔教育部首新工科究與實踐項目1項。近五年,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級教學名師獎1項。

學院構建學科競賽引領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一專業一競賽”品牌,雙創成果豐碩,學生創新能力突出,創業活力十足。近五年,學院學生參加省部級以上競賽獲獎1000餘人次,國家級以上獎項300餘人次。三大特級競賽成果顯著:在全國大學挑戰杯科技競賽上榮獲二等獎4項;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斬獲金獎4項;連續五互聯網+”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進入全國總決賽,并獲得銀獎4項、銅獎2項。3名博士研究生獲得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特别獎,1名學生獲得全國優秀共青團員,1名學生獲得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入圍獎,4名學生獲得廣東省優秀學生、廣東省優秀共青團員和廣東大學生年度人物。

(最後更新:2023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