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新: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太阳成集团tyc234cc黨委書記、校長、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獲得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何梁何利科技獎、“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全國模範教師,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南粵百傑”。 |
王成勇: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太阳成集团tyc234cc副校長,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國家級培養對象,廣東省教學名師。獲得大連理工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在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訪問。主要從事高速加工塗層刀具制備、模具高速加工、難加工材料的精密超精密與納米加工,和超硬材料及工具制造等研究。主持國家基金項目9項(包括國家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863子課題等40多項。授權發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外觀專利1項,發表SCI論文50多篇;先後3次擔任國際會議主席;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廣東省科技獎自然科學類和應用成果類二等獎各1項。 |
張永康: 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太阳成集团tyc234cc院長。江蘇省勞動模範,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主持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江蘇省重大成果轉化項目等,2011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排名第2),2009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排名第3); 2013年獲得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排名第1)、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排名第1)。主要發明專利76件,其中中國授權的有效發明專利75件、申請美國發明專利1件。出版主要論著4部,發表主要學術論文102篇。“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 |
林華泰: 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副院士、廣東省創新團隊帶頭人。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陶瓷科學與技術部主任兼終身研究員,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美國陶瓷學會和材料學會會員。美國陶瓷學會子刊 “國際應用陶瓷技術雜志”主編。太阳成集团tyc234cc、美國田納西大學材料工程系和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兼職教授。擔任30多個國際會議的顧問,主持過著名國際會議45個,編輯學術會議論文集18本,發表學術論文130多篇。曾多次獲得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美國陶瓷學會、日本科學技術廳、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和印度金屬研究所等學術科研機構的科學技術獎勵。 |
王軍: 工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研究領域包括切削加工、跨尺度磨料射流介-微-納觀切削和抛光技術、新型激光近無損傷微細切削加工、先進刀具及先進刀具材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高速高效磨料水射流車削關鍵技術研究。8項澳大利亞研究基金委項目,其中包括4項澳大利亞研究基金委探索研究項目(項目負責人)。多篇論文,著作及擁有多項專利。 |
謝康: 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教育部高層次人才”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引進領軍人才,長期從事非線性光學、光子晶體、微波光子學等領域科學研究。曾主持完成英國工程與物理學研究基金、歐洲航天局研究基金等多項研究和開發工作,提出并試驗了具有一系列優點的陣列光源光控相控陣方法,并被國外業務單位采用。歸國後主持完成包括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在内的科研項目10餘項。在光子晶體光纖及其在現代通信系統中的應用方面,探索了光子晶體光纖傳導機制及特性調控機理并取得了若幹重要成果,發現并證實了光子的狄拉克局域化,基于這種新現象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光子晶體光纖,取得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性成果。申請并授權發明專利20餘項。發表SCI學術刊物論文160餘篇,被國際國内同行引用1000餘次。 |
伍尚華: 工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廣東省引進領軍人才、廣東省創新團隊帶頭人。兼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增材制造專委會和工程陶瓷專委會成員以及中國專業标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伍尚華教授長期從事先進材料先進制造技術的研究,先後在世界一流實驗室和跨國公司從事科研創新工作,已經擁有超過300項已獲授權或正在審理的專利核心技術。在等業内主流刊物上發表科研論文多篇。 |
鄧欣: 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廣東省引進領軍人才。曾在世界頂級硬質合金制造公司-肯納金屬,世界最大的石油服務公司-斯倫貝謝公司任高級研發工程師。曾在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及紐約Brookhaven國家實驗室作為客座研究員,從事金屬基複合材料及塗層材料的内應力測試等國際尖端研究項目。已主持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技項目,發表專業論文60餘篇,他引次數超過1000,發明專利50餘項。曾擔任美國最大的材料研究協會TMS材料協會複合材料委員會委員,目前擔任《硬質合金》及《材料導報》的編委。在金屬及複合材料3D打印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承擔了多項廣東省前沿與關鍵技術創新專項資金項目,項目金額超過2000萬元。 |
崔成強: 博士、教授、高級工程師、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廣州科技創新“百人計劃”引進人才 ,江蘇省“雙創人才”,蘇州市姑蘇領軍人才;曾獲新加坡李光耀頂尖研究獎,海外研究獎學金、中英友好研究獎學金;曾任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首席專家,安捷利實業和香港金柏科技首席技術官;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兼職教授;常州半導體照明國家重點實驗室客座研究員,香港應用科學院顧問;曾主持國家02專項、863計劃等多項科技攻關與技術創新項目。有着超過20年的微電子封裝材料及工藝領域研究工作經曆。截至2017年,已累計獲得國内外授權發明專利32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8項,申請發明專利64項。已在國内國際著名雜志期刊上發表論文110餘篇。 |
須穎: 博士、教授、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具有20多年在英國和美國從事微納米成像技術和超精密運動控制新技術和新産品的研發經驗,在多家歐美國家的高科技公司任職,是國際上最早從事納米定位平台産品研發和設計人員之一,主導開發出幾十種不同規格種類的納米運動平台産品,其中許多産品技術指标居于世界領先。針對國内超精密運動控制和微納檢測技術的需求和發展現狀,緻力于微納米檢測設備和超精密運動控制的研發及産業化,為我國在該領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聯合多家重點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相關企業,共同申報了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課題等項目。 |
賀雲波: 博士、教授、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深圳市“孔雀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西安交通大學工學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後、上海交通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MBA; 曾任職:ASM新加坡研發中心,技術經理、部門經理;深圳市大族光電設備有限公司原總經理/總工程師,兼首席技術專家;獲得中國專利和軟件著作權30餘項。 |
劉強: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太阳成集团tyc234cc院長,省部共建精密電子制造技術與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廣東省計算機集成制造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智能制造、網絡化制造方面的相關理論與技術研究,研究興趣集中在智能制造系統建模與優化、智能車間定制設計、智能排樣算法、數字孿生技術等方面。 |
王啟民: 博士、教授、國家級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珠江學者特聘教授。獲得中國科學院博士學位,德國勃蘭登堡工業大學“洪堡學者”、韓國釜山大學博士後、研究教授。主要從事高速切削塗層刀具和硬質防護塗層方面的研究。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總經費超過300萬元。已發表SCI論文60餘篇,其中一區2篇,二區30餘篇,SCI他引300餘次;申請發明專利10項,已授權6項。 |
鄭李娟: 博士、教授、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協全委會委員。主要從事難加工材料高效精密綠色加工理論、刀具與工藝研究,在異質多元多層複合材料微細加工、非金屬材料超聲加工與超聲焊接以及難加工金屬材料高效精密綠色加工的理論、刀具與工藝方面取得創新成果,并在相關領域骨幹企業中獲得産業化應用。 |
陳雲: 博士、教授、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主要從事先進電子封裝工藝與裝備、半導體濕法刻蝕加工技術與器件、激光加工技術與裝備等方向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GF重大工程項目、中央軍委裝備預研領域基金、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科研項目近20項。在科學出版社出版專著1部,發表SCI論文7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Small、Nano Letters等國際專業期刊上發表40篇;獲發明專利授權130多件,其中第一發明人獲美國發明專利授權11件、中國發明專利授權74件。擔任SCI 1區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青年編委、廣東省半導體裝備及零部件學會副理事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