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成集团tyc234cc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介紹
來源: 時間:2022-06-15 浏覽:

太阳成集团tyc234cc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我校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是廣東省最早開辦的同類專業。1998年,由當時的機電工程二系在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基礎上創辦;2000年,與電子信息系合并成立信息工程學院;2015年,專業整體劃入太阳成集团tyc234cc。目前本專業每年招生80人,在校學生360餘人,已培養畢業生超過3500名。

01專業介紹

(一)專業前景

根據《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5)》,其核心就在于從“制造”向“智造”的大轉變,需要以智能控制、通信、電子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應用到傳統制造業,急需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培養的具有智能精密測控以及光機電一體化結合的高素質、國際化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廣東社會經濟發展。

(二)培養目标

培養具有良好的高等數理基礎,具備傳感技術、工程測試、控制技術、信息處理、儀器設計等方面的專業理論基礎、基本實驗技能和創新實踐能力,能從事精密儀器系統、光機電一體化、工業測量與控制領域内的測控技術與儀器的設計開發、應用以及運行管理等技術工作,具有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

(三)專業特色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于2021年通過國家⼯程教育專業認證,2022年獲批省⼀流專業。工業世界的信息獲取、處理、傳輸和利用是工業的脈搏。精密測控技術的精義就在感知工業的脈動,調控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專業依托“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建設,彙集了一批一流的測控領域專家學者,以光、機、電、控、算為核心,構建了包括光學測量、超聲顯微測量、精密視覺檢測、多模複合傳感、智能信息處理、設備健康監測等先進精密測控理論方法與應用技術體系。立足學科特色與技術體系,本專業着力培養通曉“激光、視覺、超聲”等新型測控技術的複合型創新人才,掌握測控原理、通信網絡技術及智能信息處理方法,具有開拓創新意識和解決複雜測控工程問題的能力。本專業還“融教于賽”,為學生開辟了課外科技創新的舞台,近5年來本專業學生在“挑戰杯”“電子設計大賽”“互聯網+”和“傳感器大賽”等比賽中獲國家級獎10餘項,省級以上獲獎超過50人次。

IMG_257

IMG_258

測控智能放眼量,創新實踐促成長

02師資力量

本專業是廣東省特色專業建設點和廣東省名牌專業,學科、專業處于省内領先水平。目前擁有省級精品課程3門,先後3次榮獲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專任教師28名,89.3%以上具有五年及以上教齡,其中19人具有博士學位,11人具有高級職稱。教育部高層次人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省級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人,省級教學團隊1個、校級教學名師2人;先後6人次榮獲“全國優秀教師”、“廣東省南粵教書育人優秀教師”、“廣東省南粵教書育人教壇新秀”等稱号。20人具有企業工作經曆或工程實踐背景,85.7%以上的教師有企業工作或主持參與過工程背景的研究項目。并且,從珠三角地區的測控技術與儀器相關企業或行業中聘請具有實際工程經驗、符合太阳成集团tyc234cc兼職教師聘任規定的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參與本科教學工作,目前為止,聘請了46位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參與畢業設計和生産實習指導。

03特色科研實驗室

(一)精密測控技術與智能裝備

團隊成員主要包括鄧耀華教授,吳黎明教授,石建東教授,王桂棠教授,唐露新教授,張巧芬副教授,姬靖博士等。研究領域包括智能測控、光機電一體化、虛拟儀器及網絡測控、嵌入式系統、柔性材料加工檢測、工業機器視覺等。廣泛與相關企業建立産學研合作,為企業提供技術攻關、人才培訓服務,合作申報完成科技項目,合作培養研究生,成果豐碩。近5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省市級項目10餘項,發表中文論文40餘篇,SC1/EI收錄論文3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30餘件,國際專利近10件。

IMG_259

智能視覺數字化裁切系統

IMG_260

(二)光學通訊與精密傳感技術

團隊成員主要包括謝康教授,姜海明教授、石智偉副教授,江秀娟副教授和夏宏燕副教授等。該方向以謝康教授(教育部高層次人才、國家傑青獲得者)為帶頭人,開展光波導傳感器與微波通訊器件、光學傳感與精密檢測、以及激光光束質量分析等3個主要方向的研究工作,并形成了明顯的“光學+傳感+系統+網絡”研究特色。近幾年來,承擔了包括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和青年基金項目等在内的國家級項目10餘項,廣東省創新團隊領軍人才項目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省部級項目近10項,發表SCI論文13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30餘件,授權發明專利10餘件。

b25db57e14c060872d5e050212c3d89

多光束幹涉精密檢測系統

(三)智能儀器儀表與控制系統

團隊主要成員包括李揚教授、陳健教授,陳益民副教授,朱铮濤副教授,劉偉博士等。主要圍繞現代工業控制和高端裝備制造所需要的嵌入式控制與數據采集終端機、網絡化儀器儀表系統、智能控制與人工智能、視覺檢測等需求,開展在線極性相關測試理論及技術、産品缺陷視覺檢測及系統和機器人自适應控制及生産線聯機集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制造業領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傳感、控制、網絡和智能”特色。承擔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廣東省科技計劃在内的科研項目30餘項,發表SCI論文3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20餘件,授權發明專利4件。

IMG_262

智能儀器儀表與控制系統

04教學科研成果、科研獎項、教師個人(或團隊)獲獎情況

科研是教學工作的重要支撐,通過鼓勵教師通過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撰寫科研論文,不斷提升科研能力、專業水平、溝通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教師将教學與科研有效融合,持續保持教學内容的新穎性和先進性,促進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目前,本專業教師在智能裝備、機器人、汽車、電力及新能源、電子信息等領域構建了獨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形成了長期穩定的科研團隊,從而可以将相關的新技術、新成果及時引入課堂和教材,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适應廣東省經濟發展的需求。

近五年,本專業教師承擔各類科研項目近60項(含國家級科學研究項目7項、省部級19項、橫向項目30項)。在項目的申報、研發、結題和成果鑒定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溝通和協作,這些經曆提高了教師的溝通能力,也使教師具有較強的解決工程問題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積累了豐富的工程研發經驗。本專業教師省部級獲獎總數12項,獲得國家級專利獎1項、省部級(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三等獎各2項,廣東省專利優秀獎1項,廣東省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二、三等獎各2項,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科學技術二、三等獎各2項,廣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2項,汕頭市、佛山市科學進步一等獎2項。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教師積極參加教學改革和建設,近年來,本專業教師承擔各級教學改革或者教學研究項目20餘項,其中省部級項目18項;獲得了5項教學研究項目獎勵,其中省部級獎勵2項;出版教材6本,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8篇。大部分教師指導學生在創新訓練項目、科技競賽、就業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效果。近三年立項的大學生創新訓創業訓練項目共計25餘項,其中國家級8項、省級20餘項,在省級以上各類科技競賽中共獲獎30餘項,其中國家級獎項9項、省級獎項20餘項。

05升學、就業情況

本專業目前已有畢業生3000餘人,除了部分同學進入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英國利物浦大學等國内外高校繼續深造外,學生當年就業率連續5年保持在98%以上。學生就職領域在智能裝備、機器人、電力電子及新能源産業占了42%,質檢、計量、通信服務等服務業占比共計約36%。大部分畢業生成為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相關領域行業骨幹,從事工程設計、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以及各類生産組織管理工作。就職的著名企事業包括海關檢驗檢疫、質檢計量、深圳華為、TCL電子、美的集團、三星電子、廣州地鐵、中國電信及中國移動等。本專業畢業生工作5年左右,15萬以上年薪占27%,10-15萬年薪水平占比最高,達到38%,7-10萬年薪占26%,5-7萬占9%。統計結果表明,本專業畢業生具有較高的薪資水平,反映畢業生的就業競争力明顯。

06校友風采

陳輝

博士,高級工程師,現任太阳成集团tyc234cc科技與人文研究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為現代電源、智能檢測及儀器,具有較好檢測理論水平及豐富的硬件研發實踐經驗。先後主持廣東省教育部産學研重點項目1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廣州市科技計劃重點項目1項,主持企業科技開發項目30項;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發表論文10餘篇,獲各級獎勵50餘項,指導學生獲得國、省級獎勵11項。

IMG_263

羅炳軍

廣州炬森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組建光、機、電,軟件和算法完整的開發團隊,2009年研發出國内第一台4.5代TFT-LCD在線AOI,打破了在線檢測設備行業對手日本V-Tech科技在inline設備上面的長期壟斷;2011年研發出國内首套檢修機智能調度控制軟件Openlink以及國内首台波紋管自動光學檢測設備。取得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25項、發表的論文20餘篇。公司還榮獲經國務院批準的科技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廣州市科技創新小巨人、高新技術企業等榮譽。

IMG_264

陳曉君

深圳市安能創新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組建光機電一體化的開發團隊,深耕半導體行業12年,自主研發消費電子産品系統、傳感器産品、安防産品、工控産品系統以及計算機網絡平台建設7年,獲得自主專利30餘件,創立出海品牌12個。

0c7e7aa2072a548522239f19a4adf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