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教育部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太阳成集团tyc234cc共有6門本科課程成功入選。我院王成勇教授作為負責人的《機械制造基礎》課程入選“首批國家一流本科課程”。

教育部在2018年新時代中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确提出“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啟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雙萬計劃”(萬門左右國家級和萬門左右省級一流本科課程),還要求形成多類型、多樣化的教學内容與課程體系。2019年10月,教育部正式發布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
廣東省教學名師王成勇教授作為課程負責人的《機械制造基礎》被新認定為線下一流本科課程。課程團隊其他主要成員包括于兆勤教授、伍尚華教授、王啟民教授和隋建波講師等。
《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是機械設計制造以及自動化專業的核心課程,每年同時有3個專業12個班,學生人數達500人,課程72學時,4.5學分。

課程依托第四輪學科評估B+的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和國家級工程訓練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在廣東省精品課程(2004年)、廣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3年)的基礎上,根據新工科及國際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需求及現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為核心,改革創新整個課程體系。
課程特色

1.全過程融入課程思政
2.教學内容設計突出與時俱進
3.新的組合式教學方法設計
4.個性化多元化教學考核評價方法
5.采用多模式融合(機械加工綜合創新實驗項目、多知識點融合的項目作業、基于項目的機械加工工藝綜合實踐環節和基于難加工材料加工研究報告的創新研究)
6.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科研一體化
課程教學團隊
課程團隊擁有任課教師19名,包括二級教授3名(省教學名師2名)和國家高層次人才多名,具備良好的師德師風,豐富的教學經驗,積極投身教學改革。課程教學團隊近三年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等10多項,以優異的科研促進教學。


改革成效
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各4項。通過教學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實踐,學生學習興趣、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得到提高,多次在各種學科競賽中獲得獎勵,授權多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
2018年9月号光明網曾報道本課程“太阳成集团tyc234cc:給本科生打開科研的大門”。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主要分為五類:
NO.1 線上一流課程
即大家俗稱的“精品慕課”,這類課程面向高校和社會學習者開放。在精品慕課的示範帶動下,目前我國慕課數量和應用規模已居世界第一,在各大平台上線課程已達3.2萬門,獲得慕課學分的在校生超過1.4億人次,社會學習者學習浏覽量突破100億人次。在世界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的情況下,在線教學平台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和學堂在線國際版,免費向世界各國學習者提供英文課程資源并提供必要的教學服務,體現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大愛和擔當。
NO.2 線下一流課程
這類課程強調改革傳統線下課堂教學,突出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增加體現多學科思維融合、産業技術與學科理論融合、跨專業能力融合、多學科項目實踐融合的教學内容,注重教學方法創新,深入開展師生、生生互動交流,煥發課堂生機活力。
NO.3 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這類課程鼓勵全國各類高校教師廣泛參與,基于慕課等優質在線課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對校内課程進行創新性改造,開展線上學習與線下面授有機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既提升了教學質量,也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NO.4 虛拟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這類課程是通過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實驗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網上做實驗”和“虛拟做真實驗”,解決了高校實驗教學 “做不到”“做不了”“做不上”的老大難問題。同濟大學教授李曉軍的“岩石隧道防火體系虛拟仿真實驗教學系統”課程近2年來全國已有超過3萬人次進行了線上學習,從教學質量和普及程度來說,對原先的隧道火災教學模式都有革命性的積極影響。
NO.5 社會實踐一流課程
這是該類課程首次被納入課程建設計劃。課程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标,注重推動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有機融合,将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引導學生認識社會、研究社會、理解社會,培育學生專業知識運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此次推出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主要有四個顯著特點:
NO.1 課程質量高
一大批兩院院士、資深教授踴躍參與一流課程建設。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号獲得者、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張伯禮等知名學者領銜建設的課程也出現在名單中。
NO.2 課程類型多樣
既有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也有公共基礎課、通識課、思想政治課;既有理論課,也有實驗課、社會實踐課。
NO.3 參與範圍廣
首批一流課程來自于639所本科院校,既有“雙一流”高校課程,也有大量地方高校的特色課程,實現了所有本科專業類全覆蓋,積極引導不同類型高校教師廣泛參與一流課程建設,主動對接國家、行業、專業人才培養需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NO.4 示範效應強
課程突出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課程建設新理念與各學科專業的結合,有效推動優質資源和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在更大範圍内應用共享。
未來我們将繼續努力改革創新,将本課程打造成知名金課,為國家特别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建設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