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一):光場調制的高效飛秒激光加工及功能器件應用
報告人:吳東教授
時間:2021年9月10日(星期五)9:00-11:00
地點:大學城校區工學2号館二樓學術報告廳
報告摘要:
超快激光加工作為一種先進的制造技術,具有真三維加工、适用多種材料、微納加工精度等優點,無論在工業和科研上都獲得廣泛應用。我們提出了基于空間光調制技術的多焦點陣列、可設計的焦場來提高加工效率和消除折射率失配引起的光畸變;揭示了激光與多種材料的相互作用機理,如形狀記憶材料的自生長、非線性晶體的系數擦除效應。并基于以上新技術原理實現了特種功能微納器件制備,如用于光互連的三維微納光子學器件、用于靶向藥物治療的微納機器人等。
報告人簡介:
吳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全國百篇優博和中組部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中國激光雜志青年編委,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編委,美國光學學會(OSA)旗下國際權威期刊Optics Letters的Topical Editor。2010年于吉林大學獲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博士學位。2011年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做博士後,2014年到中科大。長期從事超快激光微納加工技術及其應用研究,在Nat. Photonics(封面文章,入選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Nat. Comm., Light:Sci & Appl. (入選ESI“高被引論文”),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Adv.Mater.等雜志發表論文120餘篇,其中影響因子10.0以上30篇,已被他引3500餘次。主持基金委重大儀器、重點項目、中科院儀器、面上等項目,獲安徽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題目(二):自然啟發的微納功能結構表面激光複合制造技術
報告人:胡衍雷副教授
時間:2021年9月10日(星期五)9:00-11:00
地點:大學城校區工學2号館二樓學術報告廳
報告摘要:
自然界中存在豐富多彩的功能結構和表面,這些結構通過長期物競天擇被篩選出來,因此具備優異的性能。受自然啟發的微納功能結構表面受到了科學界的廣泛研究。我們基于飛秒激光微納加工技術,制備了多種功能結構和表面,例如具有“荷葉效應”的超疏水表面、類豬籠草的超滑表面、外場驅動的可調諧智能表面以及多種複合功能表面;并且發展了飛秒激光複合加工技術,例如與自下而上的自組裝方法、濕法刻蝕方法等相複合的激光加工技術,為多種材料的多樣化功能結構制造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報告人簡介:
胡衍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教授,2007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2012年取得博士學位,2009.10-2010.10德國弗勞恩霍夫激光技術研究所(Fraunhofer ILT)聯合培養博士。曾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18.10-2019.10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訪問學者。長期從事激光微納加工方法的相關研究工作,在激光加工功能表面和複合加工新工藝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面上項目、青年基金等10餘項,以第一/通訊作者在PNAS,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等權威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總被引2500餘次。研究成果被期刊封面、編輯推薦、亮點評論及媒體報道90餘次;入選2018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