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周延春教授
時間:2019年3月18日(星期一)上午10:00-12:00
地點:大學城校區實驗三号樓201會議室
摘要:
基于密度泛函理論(DFT)的第一原理計算在材料研究中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如何将第一原理計算與實際問題相結合仍是材料研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本報告針對陶瓷材料研究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典型問題,結合自己的經驗,介紹如何用第一原理計算方法解決材料研究中的實際問題。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原理計算在新材料的發現、化學鍵的辨識中的作用,準塑性陶瓷、超硬材料、熱障塗層材料的預測和高溫性能的預測方法等。在此基礎上,舉例介紹如何用第一原理計算與實驗相結合的方法解決塗層的開裂、超高溫陶瓷的強韌化和改善Ti3SiC2的高溫強度和高溫抗氧化性能等問題。
主講人簡介:

周延春,198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88和1991年在中科院金屬所分别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92-1994年在美國密蘇裡大學做博士後。現任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研究員,先進功能複合材料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首席技術專家。
主要從事高溫陶瓷及複合材料的多層次結構設計、制備和性能研究。
主要學術貢獻包括:(1)發現了16個新型高溫碳化物、氮化物和硼化物新相并确定了晶體結構;(2)提出了高損傷、可加工陶瓷的設計準則,并以此理論為基礎通過實驗發現或證實了一系列新型抗損傷、可加工陶瓷;(3)提出了基于原位反應制備體材料、多孔材料和二維硼化物的方法。
在Annal Rev. Mater. Res., Inter. Mater. Rev., Acta Mater., J. Am. Ceram. Soc.等期刊上發表SCI論文400多篇,被引用12600多頻次, H-因子59。獲得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特别獎(1991)、中科院技術發明二等獎(1998)、遼甯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05)、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美國陶瓷學會Global Star獎(2010)、美國陶瓷學會工程陶瓷部Bridge Building獎(2018)、國際衍射數據中心(ICDD)貢獻獎(2009\2012\2014) 等獎勵。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1999)、中科院百人計劃(2003)支持。
主要學術榮譽和兼職有:美國陶瓷學會會士(Fellow 2010), 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2010), 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2013),美國陶瓷學會工程陶瓷部國際委員會主席(2009-2010),世界陶瓷科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2010-2014),世界陶瓷科學院選舉委員會委員(2010-2014),美國陶瓷學會Ross Coffin Purdy獎勵委員會主席(2015),美國陶瓷學會Jeppson獎勵委員會委員(2018), 美國陶瓷學會出版委員會委員(2014-2018),美國陶瓷學會工程陶瓷部提名委員會主席(2015-2016),中國矽酸鹽學會特陶分會副理事長(2008-)。
主要國際學術期刊任職包括《J. Mater. Sci. & Tech.》Vice-editor-in chief,《J. Am. Ceram. Soc.》Editor, 《J. Mater. Res.》Principle Editor,《Inter. J. Appl. Ceram. Tech.》Associate Editor,《J. Asian. Ceram. Soc.》Editor,《Inter. Mater. Rev.》、《Ceram. Inter.》、《J. Ceram. Soc. Jap.》和《J. Adv. Ceram.》等雜志的Editorial board member,《現代技術陶瓷》和《宇航材料及工藝》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