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邵丹副教授
時間:2019年11月26日(星期二)下午14:30-15:30
地點:大學城校區實驗三号樓201會議室
摘要:
PET/CT則可從形态學角度和病竈組織細胞代謝的角度來判斷病竈的性質, 已用于肺、肝髒、腦等多器官病變的良惡性診斷與鑒别診斷、分期、再分期、療效評價、預測患者預後及生存期及預測療效。18F-FDG 是最常用的代謝型顯像劑, 幾乎适用于所有腫瘤顯像。絕大部分惡性腫瘤細胞具有高代謝特點, 特别是惡性腫瘤細胞的分裂增殖比正常細胞快, 能量消耗相應增加, 需要葡萄糖的過度利用才能完成能量代謝、蛋白質合成和細胞的增殖, PET正是利用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代謝上的差異對病變進行診斷。因為腫瘤細胞攝取18F-FDG的特點,使得18F-FDG PET/CT為各種腫瘤的預後因子,PET/CT在腫瘤的診療評估方面有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已經成為臨床診療流程常規首選。近年來,影像組學研究是緻力于通過影像圖像信息量化挖掘分析,而揭示疾病病理生理學特征(例如腫瘤異質性)以及解析相關臨床信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基于影像組學的大數據挖掘分析,構建疾病的預測模型,可實現腫瘤分析、病竈定性、評價療效和預後預測等。影像組學在非小細胞肺癌預測預後、鑒别基因突變類型等方面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潛力。影像組學極大地拓展了常規影像圖像分析方法應用範圍,具有重要的臨床抉擇指導價值。本報告詳細介紹PET/CT在腫瘤中的臨床應用及研究進展,PET/CT影像組學的機遇和挑戰。
主講人簡介:
邵丹,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博士。2010年至今于國内最早引入PET技術的三家醫療機構之一的廣東省人民醫院核醫學科/PET中心工作。應用ECT/CT和PET/CT在腫瘤的良惡性鑒别診斷、療效評價、治療後複發和瘢痕的鑒别、惡性病變放射治療前生物靶區的确定、腫瘤的轉移和尋找原發竈等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睾丸腫瘤診斷鑒别診斷與分期、淋巴瘤不同類型診斷、分期、療效評價、預測預後等方面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在心髒、心包病變顯像前準備方法、診斷與鑒别診斷、分期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已主持及參與多項省部級、國家級課題及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發表高水平SCI雜志十餘篇。其中Clin Nucl Med(IF:6.309)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