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定位
機械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關系到國家的根本競争力,近年來尤為凸顯。《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發布,“廣東制造”向“廣東創造”的加速轉型升級,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本專業技術人才的就業和事業發展帶來更廣闊的發展機遇。
本專業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緻力于培養能适應國家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需求,能夠從事高端機械裝備設計、智能制造、機電一體化等領域工作的應用型、創新型、複合型高素質人才。本專業依托“機械工程”廣東省重點攀峰學科,為我校最早獲得博士點的學科專業,2013年獲全校首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019年獲國家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并通過了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培養目标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掌握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和機械工程領域專業知識,具備分析、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專業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夠在機械工程及相關領域從事研究開發、設計制造和生産管理工作,适應國家建設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創新型高素質人才。
培養目标的具體内涵包括:
目标1:運用機械工程領域産品設計、制造、運行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解決複雜工程問題。
目标2:具備組織與實施相關領域工程項目的能力,具有團隊合作和創新意識,通過終身學習取得職業生涯上的進步。
目标3:具備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價值觀。
目标4:成為機械工程及相關領域的應用型、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具有就業競争力,适應國家建設和廣東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求。
培養規格
本專業學制四年,課内總學分不低于160學分,其中實踐教學環節(含課内實驗)學分不少于40學分。 通過四年的學習,學生在畢業時應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包括:
1 應用工程知識:能夠将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機械工程等相關領域專業知識應用于解決複雜機械工程問題。
2 問題工程分析: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别、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複雜機械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3 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夠設計針對複雜機械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系統、單元(部件)或工藝流程,并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4 研究工程問題: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複雜機械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5 使用現代工具:能夠針對複雜機械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開展機電裝置或作品的設計與實現,包括對複雜機械工程問題的預測與模拟,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與社會:能夠基于機械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複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進行解決方案的合理分析,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7 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複雜機械工程問題的專業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8 職業規範: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範,履行責任。
9 個人和團隊: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10 溝通:能夠就複雜機械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衆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并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11 項目管理:能夠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并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
12 終身學習: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适應發展的能力。
課程體系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以機械工程、力學為專業骨幹學科。本專業的課程涵蓋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環節。專業核心課程包括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制造基礎、液壓與氣壓傳動、工程測試技術、控制工程、微機原理及應用、機電傳動控制。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包括機械制造技術訓練、電工與電子技術實訓、生産實習、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數字化制造綜合課程設計、機電液綜合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
本專業的特色課程包括國家級精品課程“畫法幾何與機械制圖”,2020年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021年首批國家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機械制造基礎”,廣東省一流課程“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創新方法”,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機電傳動控制”、“虛拟現實技術及應用”、“液壓與氣壓傳動”、“三維逆向工程技術”等。
師資隊伍
本專業現有專任教師55名,其中教授21人(博士生導師16名)、副教授25人,講師9人,95%以上具有博士學位。擁有2021年首批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名師5人與課程思政教學團隊1個(全校唯一),教育部機械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廣東省本科高校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人,省級教學名師3人,廣東省創新團隊2個,國家級高層次人才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省領軍人才和珠江新星等多人。在國際著名研究機構和高校長期工作過的著名教授2名擔任國際雜志主編2名。
教學條件
作為太阳成集团tyc234cc曆史最悠久、實力位居前列的專業,本專業1995年獲碩士學位授權點,2003年獲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05年獲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為廣東省重點攀峰學科。
在2017年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等機構聯合推出的《2017年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進入中國大學本科專業排行榜前20強(排名第17)。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涵蓋在機械工程一級學科中,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為B+(全國前20%),在“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排名第22名,居前10%。
擁有實力強勁的科研團隊和教學課程建設水平。擁有全面向本科生開放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國内一流的實驗室,總資産超過1.4億元。擁有具有高水平的科研研發團隊,近三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與粵港澳大灣區重點企業具有廣泛的産學研合作,與國内外高校與研究機構有廣泛深入的合作交流。在國際國内機械工程界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在産業界具有較高的影響力。
科研與實踐平台
² 廣東省微創手術器械設計與精密制造重點實驗室
² 廣州市非傳統制造技術及裝備重點實驗室
² 國家醫療保健器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骨科手術工具與牙科設備聯合實驗室
² 廣東高校現代産品設計與制造技術實驗室
² 廣東省印刷電子電路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² 廣東省高技術陶瓷精密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² 廣東省金屬薄闆節材精密分切工程技術中心
² 廣東省醫療器械與生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²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班
² 中法施耐德電氣綠色低碳産教融合項目“智能風電微專業”
² 廣東省示範性産業學院“印制電子電路(PCB)聯合(産業)學院
培養特色
本專業依托于第4輪學科評估為B+的機械工程一級學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國家級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和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開展教學工作。
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工作,緊密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積極将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機器人、納米科技、生命科學等新興領域的科技成果引入教學,具有技術和理念前瞻性。
通過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與創新實驗、擔任科研助理、走進科研實驗室、企業實習等全流程創新能力培養機制,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
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師班、中法施耐德電氣綠色低碳産教融合項目“智能風電微專業”、廣東省示範性産業學院“印制電子電路(PCB)聯合(産業)學院”等,充分運用豐富的産學研合作資源和承擔的各級政府科研項目,積極為學生提供企業實踐和參與科研的機會,培養國家和産業急需的行業特色人才。
近5年來,依托多樣性的科技創新平台,在優秀的教師團隊指導下,本專業本科生在“挑戰杯”、“互聯網+”、“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機器人大賽”等比賽中獲國家級獎60項,省級以上獲獎人數超過400人,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就業競争力持續提升,在國内高校享受盛譽。
就業情況
本專業适應領域範圍廣,就業競争力強,長期以來就業率處于前列,當年就業率連續5年保持在98%以上,在制造領域的就業涵蓋了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汽車、電器機械、通用專用設備等行業的國内國際著名公司,包括深圳華為、TCL電子、美的集團、三星電子、廣州地鐵、海信科龍、廣汽豐田、珠海格力、深圳比亞迪、三菱電機等,畢業生得到企業廣泛認可和一緻好評;部分同學考入或者保送國内知名高校或去國外高校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