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專業名片
專業名稱 |
工業工程 |
專業代碼 |
120701 |
學制 |
四年 |
學位授予門類 |
工學學士 |
專業設立時間 |
1999 |
所在院系 |
太阳成集团tyc234cc |
專業實力 |
² 廣東省名牌專業 ² 廣東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² 廣東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
n 曆史沿革
工業工程專業創建于1999年,是太阳成集团tyc234cc依托“與産業深度融合”的平台優勢,最早在廣東省開設的工業工程專業。2006年,被廣東省教育廳認定為省名牌專業,是廣東省唯一的工業工程名牌專業;2007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工業工程博士點;2008年,主辦的《工業工程》雜志入選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工程分會會刊;2010年,被評為廣東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021年,入選廣東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本專業在華南地區學術界和工業界享有良好聲譽,是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工業工程分會理事長單位,是工業工程分會秘書處的依托單位,是廣東省暨粵港澳大灣區工業工程創新大賽的發起、組織和承辦單位,該賽事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廣泛的影響力。
n 專業定位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際科創中心,正在引領“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快速發展,區域内的先進制造業、倉儲物流業、現代服務業、軌道交通系統、樞紐機場、互聯網行業都提出了“更精益化、更數字化、更智能化”的迫切需求,作為一個将工程、管理、數據、軟件等知識高度融合的專業,産業界對工業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正在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必将成為助力各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本專業瞄準上述社會發展重大需求,正力圖打造一個華南地區工業工程與精益管理人才的培養搖籃。
n 培養目标
工業工程專業是一個将工程技術與管理思想有機結合的專業,具有系統性、交叉性、人本性與創新性等特征。注重培養學生對現代生産和服務系統的精益化運作思維;側重以工程應用為導向,強化學生在複雜系統規劃設計、智能決策與優化、質量管理、系統建模與仿真、大數據分析、工業軟件應用等方面的創新實踐能力,造就從事解決生産和服務系統質量、成本、效率、環境等問題的工程與管理複合型人才。培養目标的具體内涵包括:
目标1:運用工業工程領域專業知識,解決生産或服務系統優化設計、運行控制等方面的複雜工程問題。
目标2:具備工程項目組織管理與經濟決策能力,具有質量意識和創新意識,通過終身學習取得職業生涯上的進步。
目标3:具備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價值觀。
目标4:成為工業工程及相關領域的應用型、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具有就業競争力,适應國家建設和廣東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求。
n 培養規格
學制四年,課内總學分不少于160學分,實踐教學環節不少于40學分。合格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培養能夠利用工業工程相關領域專業知識分析與推演生産或服務系統問題,能夠基于工業工程相關領域的科學原理及方法對生産或服務系統的優化設計與運行控制問題進行抽象、計算和分析處理,能夠針對複雜生産或服務系統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能夠基于生産或服務系統的有關技術、管理、質量标準體系,評價生産或服務系統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環境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能夠理解當代社會環境下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等内涵,能夠在工程實踐中具備正确價值觀、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範、履行社會責任,能夠就複雜生産或服務系統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衆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并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n 課程體系
以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為專業骨幹學科。專業核心課程包括系統工程、工業工程基礎、運籌學、管理學、創新方法、生産計劃與控制、人機工程學、現代質量工程、機械設計基礎、機械制造技術。特色課程有運籌學、系統建模與仿真、數據庫原理及應用、大數據分析、創新方法、生産計劃與控制、設施規劃與布局等。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包含工程訓練、電工與電子技術實訓、經典工業工程實驗、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運籌學仿真實驗、工業工程綜合實驗、校企聯合培養實踐、生産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
n 師資隊伍
專業聚集了一批理論功底深厚、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研究方向分布較廣,體現出工程技術融合管理思想的獨特視角。現有專職教師2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13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3人,45歲以下教師均有海外學習工作經曆,與美國、英國、荷蘭、瑞士、比利時、西班牙等國家知名高校有緊密聯系和合作。擁有廣東省教學名師1人,廣東省傑青2人,廣東省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香江學者1人,太阳成集团tyc234cc百人計劃特聘教授2人,太阳成集团tyc234cc青年百人計劃人才5人。此外,專業還擁有數十位來自知名企業的優秀校外兼職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産業界的最新發展需求和技術指導,可以極大開拓同學們的視野。
專業部分教師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留影
n 教學條件
工業工程專業是廣東省一流本科建設專業,不僅面向全日制學生設有工學本、碩、博學位授權點,還能培養MEM工業工程與管理方向非全日制工業工程與管理碩士生。專業依托“機械工程”重點攀峰學科、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制造物聯網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廣東省計算機集成制造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創新方法與決策管理系統重點實驗室等學科平台,設立了“工業工程創新應用與精益生産”、“生産系統數字化與智能化”兩大特色培養模塊。包括如下4個方面的教學特色:
(1)采取項目驅動的校内教學模式。采取導師制培養方式,實現每位學生參與一個項目參加一次學科類競賽。通過“學校大創項目+企業應用項目+導師科研項目”覆蓋本專業絕大部分學生。專業也組建了多個課外科技活動社團,目前包括:智能制造系統設計與開發、智能工廠規劃、精益管理、運籌優化算法、大數據分析等小組。各小組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以社團形式運作,利用課外時間,對學生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培養;小組成員通過培訓後,可直接參與專業老師的科研項目或企業項目,培養科研和實踐能力。學生科研社團通過項目實踐,提前對接企業需求,打通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之間的瓶頸,實現人才的深度定制。
(2)培育産教融合的校企聯合培養。結合區域經濟需求,探索現代産業學院的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建立智能智造、飛機維保等現代産業學院。與大灣區40餘家優秀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已聯合培養逾620名工學學士。2016年6月中央電視台報道了本專業及學院相關專業與廣州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開展的校企聯合培養成效。
(3)打造以賽促學的學科競賽平台。依托本專業作為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工業工程分會理事長單位的優勢,積極打造并成功主辦三屆《廣東省暨粵港澳大灣區工業工程創新大賽》,形成了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創新人才培養和能力展示的品牌。2021年的大賽,共吸引20多所高校(500多名學子)與40多家知名企業(200多名IE工作者)同台交流。
(4)實行靈活的“3+1”培養模式。大學前3年進行校内理論與實驗教學,構建學生的工業工程知識體系;最後一年可選擇完成研究課題和高階課程,提升科研素質與創新能力,為升學打下良好基礎;可選擇前往優秀企業完成實際課題,提高工程素養與實踐動手能力,為就業打下良好基礎;也可以綜合參加科研項目、進階課程和企業項目,培育符合社會迫切需求的綜合技術素養。
n 科研實力
近年來,專業共承擔了19項國家級項目,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東聯合)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10項、青年基金8項,總經費1100多萬;廣東省部級及其他縱向項目26項,科研經費累計900多萬元;為企業服務獲得40項橫向課題,到校經費累計900多萬元。發表論文150多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近百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等知識産權50餘項。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等。專業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智能制造系統規劃與運行控制、綠色制造和能效優化、制造系統工程與優化控制、智能交通與供應鍊系統、醫療大數據與智慧養老、生産與安全系統、TRIZ理論應用與可拓創新方法等。
n 培養質量
近三年,學生就業率達到98%以上,升學率達到20%以上。本專業學生充分利用工科技術與管理方法相結合的優勢,圍繞大數據分析、系統優化、工業軟件研發等新興技術領域,在學術創新和自主創業方面頗有建樹。本專業以培養目标和畢業要求為導向,建立了畢業生的跟蹤反饋機制和有關方參與的社會評價機制,并将評價結果落實到持續改進體系中。
對畢業五年左右畢業生的問卷反饋情況如下:61%的畢業生在工業工程領域工作;經曆過項目主持和研發工作的有49%,從事研發崗位的有21%,從事管理崗位的有48%; 96%的受訪者在廣東省内工作。畢業生就業的代表性企業有:華為、廣汽、美的、格力、聯想、騰訊、海信、捷普電子、廣東電網、亞馬遜、順豐等。以上跟蹤結果反映:畢業生具有解決複雜工業工程問題的能力;具備組織與實施工程項目的能力;具有團隊合作、創新意識和終身學習的能力;能夠适應國家建設和廣東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需求。
外部評價采用問卷調查、座談會和走訪等方式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受訪方對畢業生培養目标達成度評價高,其中,對“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工程職業道德,具備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價值觀”的評價達到4.82分(滿分5分),對“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追求與創新意識,具有組織與實施相關領域工程項目的團隊合作和管理能力”的評價達到4.55分。總之,本專業畢業生社會認可度高,赢得了“忠誠度高、實用性強、發展潛能大”的良好口碑。
n 校友風采
喬岩,博士,澳門科技大學 助理教授
喬岩博士2005年入讀太阳成集团tyc234cc工業工程專業,2015年在太阳成集团tyc234cc獲得博士學位。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受聘于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系統工程研究所從事博士後工作。2018年至今為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系統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
喬岩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半導體芯片高端裝備的調度優化與控制。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國内外學術界、半導體設備制造企業以及晶圓廠的認可和重視。在相關領域已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其中在國際權威的SCI源期刊上發表和錄用論文60餘篇(IEEE彙刊長文40餘篇)。根據Web of Science數據,他的SCI期刊論文被引頻次為1300餘次,h-index為23,Google scholar統計論文引用次數1600餘次。獲得了17項國際專利授權(美國專利8項)。
喬岩博士作為技術總負責人帶領團隊開展了某半導體芯片高端裝備企業的多種類型設備調度優化與控制方法的應用研究,包括槽式清洗機、蝕刻設備、立式爐設備、PVD設備和CVD設備的建模、求解算法和仿真平台的開發。目前已完成兩種機型的調度算法及仿真平台開發工作,并與實際機台進行了集成且通過了“馬拉松測試”,産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設備穩定性也獲得了合作方的高度認可。同時,多台内置團隊算法的設備已應用于一線晶圓廠進行實際生産。
鐘志超,深圳道合管理咨詢公司 聯合創始人、總經理
鐘志超2005年入讀太阳成集团tyc234cc工業工程專業。現任深圳道合管理咨詢公司聯合創始人與總經理,曾任深圳市數本科技公司與謀事集智咨詢公司(廣東省管理咨詢十佳機構)總經理,被認證為清華大學聯合工信部培養中小企業管理領軍人才,被聘為廣東省工業工程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被聘為廣東省企業咨詢管理協會專家顧問,被聘為深圳聯通工業互聯網BU專家顧問,被聘為太阳成集团tyc234cc校友會理事,入選2019年、202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工業工程類專業優秀畢業生事迹,獲得中國注冊企業管理咨詢師、工業工程師、碳排放管理師資格認證,獲得第三、四屆全國精益管理與工業工程創新大賽三等獎(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頒發),獲得第二、三屆廣東省工業工程大賽多個二等獎和三等獎(廣東機械工程學會頒發)。
應用工業工程思想方法輔導過100多家企業,包括美的、吉利汽車、索菲亞、滴滴出行、同程集團、美克家居、新希望乳業、三安光電、航嘉電器等衆多優秀企業,曾輔導精益管理項目多次獲得中質協全國精益成果發表賽一等獎。
李均強,捷普電子(廣州)有限公司 高級工程經理
李均強2000年入讀太阳成集团tyc234cc工業工程專業,現任捷普電子(廣州)有限公司高級工程經理。捷普電子(廣州)有限公司主要業務領域有光學、無塵室芯片封裝等,其中光學是核心業務領域。捷普集團是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全球20多個國家擁有分支機構,為全球第三大電子合約制造服務商(EMS),擁有分布在美洲、亞洲及歐洲等60多個生産基地; 在中國,捷普集團在中國大陸設有九個全方位、現代化廠區:捷普電子(廣州/北京/上海/無錫/天津/南京/蘇州/深圳/煙台/成都)有限公司,員工超90,000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