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電子工程專業
來源: 時間:2021-06-16 浏覽:


 

1.專業定位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緊密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對科技創新人才的緊迫需求,培養學生在機、電、液、氣、控等方面的知識體系與技術能力,掌握機械工程、電子技術、機器人技術、計算機應用及工程管理等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備分析和解決複雜機電工程問題的能力,能夠從事高端裝備、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智能控制等領域的研發、設計、制造與管理等工作,成為高素質創新複合型人才。

本專業依托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進行建設與發展,2020年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機械工程學科是廣東省“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B+;在2021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機械工程學科排名第20位,進入全國前10%。專業将國内一流的科研平台、科研設備等科研資源深度融入教學環節,實施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全面培養學生解決複雜機電工程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就業、創業及職業發展能力。


2.培養目标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和機電一體化專業基礎,掌握機械制造、機械自動化、電子技術、計算機應用及其管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實現以“機”和“電”為主的多學科交叉融合,具備分析和解決複雜機電工程問題的能力,适應國家建設和區域産業發展的高素質創新複合型人才。

本專業學生畢業5年内将具備以下的知識與能力特征:

目标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工程職業道德,具備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價值觀;

目标2:具備機電一體化的專業知識,具有對機電工程相關領域複雜工程問題進行分析、設計與開發的專業能力;

目标 3: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與創新意識,具備組織與實施相關領域工程項目的團隊合作和管理能力;

目标4:成為機電工程及相關領域的高素質創新複合型人才,具有就業競争力,适應國家建設和廣東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求。


3.培養規格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學制四年,課内總學分不少于158學分,實踐教學環節學分不少于45學分。本專業以機電一體化為重點,培養學生掌握産品設計、産品制造、産品創新、機電控制及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實施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教融合模式,全面培養學生解決複雜機電工程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就業、創業及職業發展能力。通過四年的學習,學生在畢業時将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包括:能夠将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于解決機械電子工程領域複雜工程問題;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别、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機械電子工程領域複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能夠針對機械電子工程領域複雜工程問題設計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系統、單元(部件)或工藝流程,并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機械電子工程領域複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能夠針對機械電子工程領域複雜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複雜工程問題的預測與模拟,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能夠基于機械電子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複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機械電子工程領域複雜工程問題的專業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機電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範,履行責任;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能夠就機械電子工程領域複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衆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并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并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适應發展的能力。


4.課程體系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以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應用工程為專業主幹學科。課程體系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驗實習實訓、設計(論文)等組成,構建通識類、數理類、機械類、控制類、計算機類、實踐類等課程。專業核心課程主要包括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制造技術、電工與電子技術、單片機原理及接口技術、機電傳動與控制、傳感及測試技術、自動控制原理、液壓與氣壓傳動、數控技術、機器人技術等。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電工與電子技術實驗、電工與電子技術實訓、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機械制造技術訓練、機器人系統設計與實踐、單片機原理及接口技術課程設計、數控技術課程設計、液壓綜合課程設計、生産實習、畢業設計等。


5.師資隊伍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現有專任教師50人,師資力量雄厚。專任教師職稱、年齡結構分布合理,專業學科背景深厚,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94%,具有海外留學經曆的教師占56%,其中教授20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才1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2人,廣東省“南粵百傑”1人,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2人,“廣東特支計劃”科技青年拔尖人才1人,廣東省科研創新團隊2個,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廣東省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近年來,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3項,廣東省專利獎金獎2項。


6.教學條件

學校的教學設備齊全,教學課室包括多媒體教室、智慧課室、制圖課室、語言課室等。實驗室包括學校的基礎實驗教學中心與太阳成集团tyc234cc的專業教學實驗室,基礎實驗教學中心包括:工程訓練中心(國家級教學示範中心)、大學物理實驗中心(省級教學示範中心)、電工電子實驗中心(省級教學示範中心)、計算機基礎實驗中心(省級教學示範中心)等,培養本科生學習基礎工程知識。學院擁有的專業教學實驗室包括:數控技術與傳動控制實驗室、液壓與氣動實驗室、精密機械測量技術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微機原理實驗室等,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本專業具有穩定的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包括: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商用車發動機廠、東風汽車變速箱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區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海信集團有限公司、合泰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且依托省部共建精密電子制造技術與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為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課外科技活動、學科競賽等提供校内實踐平台,構建了科研反哺教學的機制。